[ fān,pān ]
读音:fān,pān
拼音:fan,pan
简繁:番
五笔:TOLF
五行:水
部外:暂无
五笔:TOLF
笔画:12画
吉凶:吉
仓颉:HDW
结构:上下
郑码:PFKI
四角:20609
区位:2312
统一码:756A
异体字:潘,畨,?,?,?,?,蕃,蹯,鄱
英汉互译:to take turns,a turn,a time,to repeat
笔顺:撇、点、撇、横、竖、撇、捺、竖、横折、横、竖、横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84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无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无 |
1995年 | 无 | 1987年 | 无 | 1982年 | 无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无 |
内容来源于:www.xingzuoyun.cc
番姓主要源自:姬姓。
番姓番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远古时期黄帝后裔番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按史记载,番族,亦称古番禺,是古南越国的后裔之一。其实,古番族起源于青海高原的西倾山(今青藏高东南部边缘,属昆仑山系东端支脉,今玛曲县),为黄帝部落联盟的东支,是一个非常古老的部落,源远流长。其后有一支顺甘肃嶓冢(嶓冢山,亦称齐寿山,今秦州区齐寿乡)、陕西磻溪(今秦岭西段北麓)、河南潘水迁至河北番吾(今河北平山)、潘县(古河阳,今河南孟州)一带。商王朝建立后,番族人因被商族人所迫,分别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迁移。其中有南支迁至山东蒲台、薄姑、博山、蕃县一带。另有一部再南迁至藩篱、番县、鄱阳、番禺等地,分别融入吴、扬越、南越,成为百越族的一支。秦朝时期,百越族被秦军将领任嚣、赵佗率十三万大军所征服,不久秦王朝覆灭,西汉初期,赵佗拢百越民建立的偏安于番禺地区(今广东广州)的南越国政权。西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和汉文帝刘恒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南越国曾先后两次臣属于西汉王朝,成为西汉的“外藩”。到了汉武帝刘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国末代君主赵建德再次叛汉,并挑起与西汉发生战争,被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1年谴十万大军所灭。古南越国历五主,共九十三年。古番族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与各民族的融合中,大多成融合于汉族,其中有以古族名为姓氏者,称番氏,亦有以谐音字改为卜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番氏正确姓氏读音作bō(ㄅㄛ),魏、晋以后有转音为pān(ㄆㄢ)者,如今这两种读音并存,读音为pān(ㄆㄢ)者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地区。
番姓番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后代吴芮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吴王支庶吴芮封番君,食采于番邑(今江西波阳),子孙因以为氏。”吴芮,公元前?~前202年待考,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后裔。其父吴伸,曾任楚国大夫,后以谏触怒楚王,被贬谪居番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番邑首批置县,吴芮被任命为第一任县令,县治亦迁至吴芮故乡番邑。吴芮任县令后,十分注意治政恤民,深得民心,被尊为“番君”。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起义反秦,全国人民纷纷响应。英布率七千人投奔吴芮。英布虽黥面刑徒,但吴芮并不藐视他,还以女妻之,命他率领一支以越族人为主的武装,入淮与项梁的起义军会合,随项羽定三秦,入咸阳。之后,吴芮另派女婿梅率水军随刘邦入武关。秦王朝灭亡之后,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封吴芮为衡山王。之后的楚汉相争中,吴芮支持汉王刘邦,在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吴芮功高不骄,处处谨慎,后来诸王皆被诛戮,惟有吴芮独免,而且其子孙连续五代皆承袭长沙王位。由于吴芮曾为世人尊为“番君”,在其后裔子孙中就有以先祖尊号为姓氏者,称番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番氏正宗。
该支番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pó(ㄆㄛˊ),魏、晋以后有转音为bō(ㄅㄛ)、pān(ㄆㄢ)者,如今这两种读音并存,读音为pó(ㄆㄛˊ)者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地区,而读音为bō(ㄅㄛ)者则主要分布在江西等地,却皆为同宗同源。
番姓番姓起源三
源于高丽族,出自汉朝时期朝鲜半岛真番族,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在史籍《史记·朝鲜传》中记载:“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其后索隐注释:“按汉书,满姓卫,击破朝鲜王而自王之。”汉武帝刘彻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发动攻击楼兰、车师之战后,又发动了击灭卫氏朝鲜之战,之后在原卫氏朝鲜的领地上设置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这四郡所辖居民的民族成份是不同的,由于史书对此没有明确记载,在前人的研究中都未涉及这一问题。卫满朝鲜取代箕氏朝鲜之后,“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辽东太守即约满为外臣,保塞外蛮夷无使盗边;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以闻,上许之,以故满得兵威财物侵降其旁小邑”,汉武帝出兵卫氏朝鲜的原因之一就是“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说明卫氏朝鲜初建时,在其周围存在许多小国。从西汉辽东太守与卫满约定“诸蛮夷君长欲入见天子,勿得禁止”来看,这些小国都是直接隶属于西汉中央王朝的,卫满的孙子卫右渠时,“真番旁众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是卫氏朝鲜作为西汉王朝的地方政权,逐渐以武力使原本隶臣服于中央王朝的众国转而隶属于自己,因此汉武帝感到了一种威胁,所以才兴兵讨伐。这在史籍《史记·朝鲜列传》中有记载:“真番、临屯皆来服属”,《索隐》注真番、临屯为“东夷小国”。在史籍《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也记载:“汉初,燕亡人卫满王朝鲜,时沃沮皆属焉”。真番,为朝鲜半岛上的古著民,先秦以前属于三韩民族。在整个西汉时期、以及后来的唐朝时期皆臣服于中央王朝,真番族人中即有大量内附者,成为今辽西地区朝鲜族先民之一,世袭留有番氏,当为古真番国之遗留姓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番氏的正确姓氏读音作pān(ㄆㄢ),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地区。
番姓番姓起源四
番生壶记载番(国在今湖北当阳县)菊生作媵壶,嫁长妇孟妃于周王室,则番为己姓。
番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六百十七位,多以鄱阳、合浦、桂林、象郡为郡望。
鄱阳郡
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2003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
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如今已被并入饶州市。
合浦郡
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制,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
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广西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广西容县),东晋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
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粱、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
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称廉州。
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称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复设廉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
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
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
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广西钦州)。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
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广东茂名)。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鄱阳堂:以望立堂。
合浦堂:以望立堂。
桂林堂:以望立堂。
象郡堂:以望立堂。
一、番f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云南之陇川,贵州之紫云,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
二、番pān
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
2、《古今姓氏书辨证》则云:“潘,出自姬姓,一作‘番’。《汉书·食货志》‘河东守番系欲’,师古[注]曰:‘番,音普安切’。”
3、《姓氏词典》注引《姓觿》云:“吴王支庶,食采干蕃,因氏。”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一音fān,又音pō,皆姓。汉代有番辰。
三、番pí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又,《姓氏急就篇·注》注“蕃”云:“蕃氏,《诗》番维司徒,《汉书》作‘蕃’。《后汉书·党固传》‘蕃嚮(向)’(注):蕃,姓也,音‘皮’。”“番”(蕃),音pí,古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境。番之为姓,古今读音有pí、pó、pān、fān,姑兼收并蓄。
四、番pó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番,音‘婆’,见《姓苑》。吴芮封番君,支孙氏焉。”此以郡国为氏,系出吴氏。吴芮,秦时为番阳令,颇得民心,号称番君。一音pān,又音fān、pí,皆姓。汉代有番系。
五、番
番姓起源:
1、系自己姓。殷汤支庶封于番(故城在今江西波阳),因氏。
2、吴王夫差取番(故址同上),封支庶于番,因氏。
郡望:九江。
六、番
番姓起源:见《姓觿》。系西部少数民族姓。
番姓名人:
番辰,东汉时疏勒都尉。
七、番
番姓分布:湖南攸县、河北隆化、广东顺德、山西汾阳、江西宁都、甘肃永昌、云南潞西、台湾、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番姓起源:
1、汉时番阳令吴芮封番君,子孙因氏。
2、番维司徒,见《诗·小雅》。周幽王后族党,见《毛诗传笺》。番姓始此。
3、满族姓。
番姓名人:
番系,汉武帝时河东太守。
郡望:桂阳。
鄱阳郡
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2003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
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如今已被并入饶州市。
合浦郡
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制,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
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广西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广西容县),东晋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
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粱、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
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称廉州。
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称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复设廉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
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
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
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广西钦州)。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
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广东茂名)。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鄱阳堂:以望立堂。
合浦堂:以望立堂。
桂林堂:以望立堂。
象郡堂:以望立堂。
一、番f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云南之陇川,贵州之紫云,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
二、番pān
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
2、《古今姓氏书辨证》则云:“潘,出自姬姓,一作‘番’。《汉书·食货志》‘河东守番系欲’,师古[注]曰:‘番,音普安切’。”
3、《姓氏词典》注引《姓觿》云:“吴王支庶,食采干蕃,因氏。”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一音fān,又音pō,皆姓。汉代有番辰。
三、番pí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又,《姓氏急就篇·注》注“蕃”云:“蕃氏,《诗》番维司徒,《汉书》作‘蕃’。《后汉书·党固传》‘蕃嚮(向)’(注):蕃,姓也,音‘皮’。”“番”(蕃),音pí,古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境。番之为姓,古今读音有pí、pó、pān、fān,姑兼收并蓄。
四、番pó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番,音‘婆’,见《姓苑》。吴芮封番君,支孙氏焉。”此以郡国为氏,系出吴氏。吴芮,秦时为番阳令,颇得民心,号称番君。一音pān,又音fān、pí,皆姓。汉代有番系。
五、番
番姓起源:
1、系自己姓。殷汤支庶封于番(故城在今江西波阳),因氏。
2、吴王夫差取番(故址同上),封支庶于番,因氏。
郡望:九江。
六、番
番姓起源:见《姓觿》。系西部少数民族姓。
番姓名人:
番辰,东汉时疏勒都尉。
七、番
番姓分布:湖南攸县、河北隆化、广东顺德、山西汾阳、江西宁都、甘肃永昌、云南潞西、台湾、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番姓起源:
1、汉时番阳令吴芮封番君,子孙因氏。
2、番维司徒,见《诗·小雅》。周幽王后族党,见《毛诗传笺》。番姓始此。
3、满族姓。
番姓名人:
番系,汉武帝时河东太守。
郡望:桂阳。
一、番f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云南之陇川,贵州之紫云,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
二、番pān
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
2、《古今姓氏书辨证》则云:“潘,出自姬姓,一作‘番’。《汉书·食货志》‘河东守番系欲’,师古[注]曰:‘番,音普安切’。”
3、《姓氏词典》注引《姓觿》云:“吴王支庶,食采干蕃,因氏。”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一音fān,又音pō,皆姓。汉代有番辰。
三、番pí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又,《姓氏急就篇·注》注“蕃”云:“蕃氏,《诗》番维司徒,《汉书》作‘蕃’。《后汉书·党固传》‘蕃嚮(向)’(注):蕃,姓也,音‘皮’。”“番”(蕃),音pí,古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境。番之为姓,古今读音有pí、pó、pān、fān,姑兼收并蓄。
四、番pó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番,音‘婆’,见《姓苑》。吴芮封番君,支孙氏焉。”此以郡国为氏,系出吴氏。吴芮,秦时为番阳令,颇得民心,号称番君。一音pān,又音fān、pí,皆姓。汉代有番系。
五、番
番姓起源:
1、系自己姓。殷汤支庶封于番(故城在今江西波阳),因氏。
2、吴王夫差取番(故址同上),封支庶于番,因氏。
郡望:九江。
六、番
番姓起源:见《姓觿》。系西部少数民族姓。
番姓名人:
番辰,东汉时疏勒都尉。
七、番
番姓分布:湖南攸县、河北隆化、广东顺德、山西汾阳、江西宁都、甘肃永昌、云南潞西、台湾、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番姓起源:
1、汉时番阳令吴芮封番君,子孙因氏。
2、番维司徒,见《诗·小雅》。周幽王后族党,见《毛诗传笺》。番姓始此。
3、满族姓。
番姓名人:
番系,汉武帝时河东太守。
郡望:桂阳。
鄱阳郡
本为春秋楚之番邑,秦朝时期置番县。西汉时期改名为番阳,三国时期孙权设鄱阳郡,治鄱阳县,辖境为今江西省东北部地区。其地的东部和东南部紧邻浙江、福建省,西部和西南部毗邻九江、南昌、抚州、鹰潭市,北部连接安徽省环接景德镇市。治所在今江西省波阳市一带地区,境内有著名的鄱阳湖,下辖信州区和上饶、广丰、玉山、铅山、横峰、弋阳、余干、鄱阳、万年、婺源十县,代管德兴市。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改鄱阳郡为饶州,是域属饶州、衢州、翕州。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三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两道。宋朝时期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都阳郡,隶江南东路。元朝时期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朝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朝事情沿明制。民国初期主属豫章道、浔阳道。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1949年属上饶、乐平二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十六县。1950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1952年上饶、浮梁2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旋改称上饶专区。1953年景德镇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1957年鄱阳县更名为波阳县。1958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1960年上饶县并入上饶市。1964年恢复上饶县。1968年东乡县划归抚州专区。1970年上饶专区改称上饶地区。1983年乐平县划归景德镇市,贵溪、余江二县划归鹰潭市。1990年德兴县改市。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立地级上饶市,原县级上饶市境置信州区。2003年波阳县名恢复为鄱阳县。
以前,洞庭湖为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后被人为破坏,湖面剧减,而今鄱阳湖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区周围有许多奇峰异洞,密林幽谷,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如今已被并入饶州市。
合浦郡
合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秦始皇三十三年(丁亥,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制,今合浦县境属象郡辖地。汉朝初期,今合浦县境属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划出南海、郡交界地方置合浦郡,郡治徐闻(今广东海康),同时设合浦县。合浦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洲、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东汉末期的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孙权派大将步骘任交州刺史,合浦属孙吴辖地。
三国时期的孙吴黄武五年(丙午,公元226年),分合浦以北归广州管辖,孙黄武七年(戊申,公元228年),合浦郡改称官郡,同年划出合浦县南境设官县,与合浦同属珠官郡。孙吴太元二年至太平(公元252~258年)复称合浦郡。孙吴永安三年(庚辰,公元260年),划出合浦县西北部设置昌平县(今广西横县),隶属合浦郡。晋朝时期太康元年(戊子,公元268年),撤珠崖郡并入合浦郡,同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设荡昌县(今广西容县),东晋建武元年(丁丑,公元317年)以后,又析合浦县地置新安县。合浦郡隶属交州,郡址在合浦县城(今浦北县旧州)。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永初元年(庚申,公元420年),合浦郡属交州,南朝宋元嘉九年至大明八年(公元432~464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临漳郡。属广州。
南朝宋秦始七年(辛亥,公元471年),划出广州临漳郡和交州的合浦、宋寿二郡,同时增设百粱、龙苏、安昌、南流、永宁、富昌六郡,统称越州。越州和临漳郡驻地在今浦北县泉水乡境内。合浦郡管辖合浦、徐闻、荡昌、朱官、朱卢、晋始、新安六县。郡治在合浦县城。南朝齐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合浦郡治迁徐闻县。合浦郡墨守成规徐闻、合浦、朱卢、新安、晋始、荡昌、朱丰、宁广等九县。南朝齐永明六年(戊辰,公元488年),划出合浦县东北部置北流郡,属越州。合浦郡驻地由徐妆迁合浦县城,其时越州管辖的郡增至二十个。南朝梁天监元年(壬午,公元502年)以后,撤销临漳郡及其属县,并归合浦县。
越州治所迁合浦县城。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交合浦郡并入越州。隋大业元年(乙丑,公元605年),越州必称禄州。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禄州与合州(今雷州半岛)合并,称合州。同年合州必称合浦郡,隶属扬州,辖十一县,其中,合浦、龙苏、封山三县在今合浦、浦北县境内。郡址在合浦县。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合浦郡改称越州,同年析合浦县部份辖地设置安昌、高城、大廉、大都四县,与合浦县同属越州。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在今营盘乡境内设珠池县,划出大都县隶属白州(今博白县)。唐贞观八年(甲午,公元634年),越州改称廉州。
唐贞观十二年(戊戌,公元638年),撤销安昌、珠当二县并归合浦县。唐天宝元年(甲子,公元724年),廉州复称合浦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改称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驻地在合浦县城。五代十国时期,南汉乾亨元年(辛未,公元971年),在今常乐圩附近设置常乐州,并划出合浦县部分辖地,新设博电、零绿、盐场三县为其辖地,其时恩州辖合浦、封山、蔡龙、大廉四县,治所在合浦县。南汉大宝五年(壬戌,公元962年),在海门镇(今廉州镇)设置媚川部,专管采珠。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撤销媚川都。宋开宝五年(壬申,公元972年)将封山、蔡龙、大廉三县并入合浦县。同年撤销常乐州,复设廉州,将其所属博电、零绿、盐场三县合并置石康县(县城在今石康镇境内),隶属廉州,同年廉州驻地迁长沙场(今石康镇顺塔村)。宋太平兴国八年(癸未,公元983年),撤销廉州,改设太平军,驻地海门镇。同年撤销合浦县,并入石康县。
太平军仅辖石康县。宋咸平元年(戊戌,公元998年)撤销太平军,复设廉州,称廉州合浦县。廉州合浦郡和合浦县驻地均在海门镇。廉州合浦郡辖合浦、石康二县。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廉州合浦郡改为廉州路安抚司。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改为廉州总管府,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廉州路辖合浦、石康二县,驻地在合浦县城。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廉州路为廉州府,辖合浦、石康二县,属广东布政司。明洪武七年(甲寅,公元1374年)廉州府降为州,撤销合浦县,廉州辖石康一县。明洪武四十年(辛酉,公元1381年),廉州升为府,复置合浦县,钦县为复为州。合浦县城为廉州府驻地。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石康三县。明成化七年(辛卯,公元1471年),将石康并入合浦县。
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三县。清朝顺治元年(甲申,公元1644年),廉州府辖钦州和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城,隶属广东行省。清光绪十四年(戊子,公元1888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廉州府辖合浦、灵山二县。清光绪二十年(甲午,公元1884年)以后,划出逐溪县的涠洲岛隶属合浦县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公元1906年)廉州府隶属廉钦道。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农历8月,将廉钦道改称钦廉军政府。廉州府属钦廉军政府,仍辖合浦、灵山二县,驻地合浦县城。
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撤销廉州府。合浦县直属钦廉军政府辖。同军钦廉军政府改称钦廉绥靖处(今广西钦州)。合浦县隶属钦廉绥靖处,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撤销钦廉绥靖处,改设钦廉道。合浦县隶属钦廉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撤销钦廉道,合浦县直属广东省。
民国十九年(庚午,公元1930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区绥靖公属(今广东茂名)。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公元1936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地在合浦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南路专区。1950年合浦县改属广东省钦廉专区。1951年合浦县隶属广东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10日将合浦县辖的北海东镇、西镇、高德乡、涠洲乡设北海市。1952年合浦县隶属广西省钦州专区。同年5月31日将合浦县北部析置浦北县。1953年钦州专署迁合浦县廉州镇。1955年钦州专区划归广东省,改称合浦专区,合浦县属合浦专区。1958年撤合浦专区,将所属县市并入广东省湛江专区。合浦县属湛江专区。同时将北海市和浦北县并归合浦县。1959年6月份设北海镇(县级),1965年复设浦北县,同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专区。1970年钦州专区改称钦州地区,合浦县属钦州地区。1987年7月合浦改隶北海市辖。1988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治海开放县。
鄱阳堂:以望立堂。
合浦堂:以望立堂。
桂林堂:以望立堂。
象郡堂:以望立堂。
一、番fā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云南之陇川,贵州之紫云,山西之太原、大同、长治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
二、番pān
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浙江之嵊县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中文大字典》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
2、《古今姓氏书辨证》则云:“潘,出自姬姓,一作‘番’。《汉书·食货志》‘河东守番系欲’,师古[注]曰:‘番,音普安切’。”
3、《姓氏词典》注引《姓觿》云:“吴王支庶,食采干蕃,因氏。”此以邑为氏,系出姬姓。一音fān,又音pō,皆姓。汉代有番辰。
三、番pí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诗·小雅》‘番维司徒’,(笺):‘周幽王后族党。’番姓始此。”又,《姓氏急就篇·注》注“蕃”云:“蕃氏,《诗》番维司徒,《汉书》作‘蕃’。《后汉书·党固传》‘蕃嚮(向)’(注):蕃,姓也,音‘皮’。”“番”(蕃),音pí,古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境。番之为姓,古今读音有pí、pó、pān、fān,姑兼收并蓄。
四、番pó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番,音‘婆’,见《姓苑》。吴芮封番君,支孙氏焉。”此以郡国为氏,系出吴氏。吴芮,秦时为番阳令,颇得民心,号称番君。一音pān,又音fān、pí,皆姓。汉代有番系。
五、番
番姓起源:
1、系自己姓。殷汤支庶封于番(故城在今江西波阳),因氏。
2、吴王夫差取番(故址同上),封支庶于番,因氏。
郡望:九江。
六、番
番姓起源:见《姓觿》。系西部少数民族姓。
番姓名人:
番辰,东汉时疏勒都尉。
七、番
番姓分布:湖南攸县、河北隆化、广东顺德、山西汾阳、江西宁都、甘肃永昌、云南潞西、台湾、北京等地均有此姓。
番姓起源:
1、汉时番阳令吴芮封番君,子孙因氏。
2、番维司徒,见《诗·小雅》。周幽王后族党,见《毛诗传笺》。番姓始此。
3、满族姓。
番姓名人:
番系,汉武帝时河东太守。
郡望:桂阳。
其他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