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ú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61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42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44 |
1995年 | 222 | 1987年 | 227 | 1982年 | 161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251 |
内容来源于:www.xingzuoyun.cc
符姓主要源自:姬姓。
符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符(fú)姓源流单纯,出自姬姓,周族始祖后稷的后代,以官名为氏。据《元和姓纂》记载:“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又据《姓氏急救篇》上说:“符氏,鲁倾公之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 以上文献说明,符氏得姓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51位。
符,本义信也。古代称为符信,是出入关门的凭证,也是朝廷传达命令、调动兵将的凭证。最早的符乃是虎形,战国时期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兵符就是虎形的。唐初改为鲤鱼形,武则天登基后则改为龟形。符最早为竹制,以后有金制、铜制、玉制多种,但不管用什么质制,都是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因此,引申有符合之义。进而形成一种有权力的官职。符氏族应是世袭此官职的家族,符人以符为氏族原始图腾和族徽,最终出现符姓。
所谓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名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或木制成某种形状,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者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合,以检验真假。战国时,鲁国被楚国灭掉以后,末代君王鲁国倾公有个孙子叫公雅,后来在秦国担任符玺令,其后人便以符为姓。符姓部分发祥之地,根据学者考证,在今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后岗村一带,村里现存符世祠堂、族谱、及族谱碑文。公雅的子孙,遍布全国各地的符姓人家,追根究源,他们的老家是在河南。望族居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县)。
1.《元和姓纂》:鲁倾公孙公雅,为秦符玺令,因为氏。琅琊。《姓氏急就篇》:符氏,鲁倾公孙雅。为秦符令。因氏焉。《广韵》:雅仕秦玺令,得氏,琅琊。宋代欧阳修《符氏族谱》,明代宋濂《符氏世谱记》,明代丘浚《世引堂记》,也基本上如上所说。以上文献说明符氏源出于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符玺令”是官名,所以符氏是以官职名命氏的。公元前256年楚国灭鲁国,鲁倾公的孙子雅在秦国任符玺令,世人便称之为符氏,因而可见符氏得姓于战国末年,距今约2240年历史。“符”是古代朝中传达命令,调遣兵将所用的凭证,先用金、玉、铜、竹、木制成某种形态,再从中间剖成两半,君王的使者和被调遣的人各持一半,传令时相吻合,以验真假。
2. 在距今1600多年以前的南北朝时期,前秦氐族人苻洪改蒲氏为苻氏,从草不从竹,其孙苻坚登基称帝,淝水一战兵败后,苻氏后人有的因避祸逐渐改为符姓,所以苻氏后人也融为符氏的一支。由此可知符姓是世界上历史最久的姓氏之一。
3.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回族,满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4. 五代时,其他姓氏所改。郎姓有改姓符的。
5.元末湖南由符分出符姓,今已经繁衍约10万人。
6.1952年国家强制文字改革,有很多符氏改为符氏改为付氏,历史上没有付氏,其中河南省太康县符草楼乡都曾被改写为“付草楼”,当代符氏也因简写分离开一部分为付氏。
7.源于匈奴族,按史籍《赵氏金石录 卷二十》中的记载:“伪汉司徒刘雄碑跋引碑云:‘公讳雄,字符英,高皇帝之胄,孝宣帝玄孙。值王莽篡窃,远遁边朔,为外国所推,遂号单于。’按雄卽刘渊之弟,是屠各胡在当世直冒称汉宣帝之玄孙也。” 符姓出自十六国时期汉国大司徒刘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刘雄,字符英,是南匈奴首领刘渊的弟弟,在刘渊于西晋永安元年(西元304年)创建了汉政权(前赵国)之后,出任其大司徒之职。
汉国政权(前赵国)从西元304~330年一共存在了二十六年,全盛时期拥兵二十八万余,据有今陕西、山西、河南、甘肃各一部,当时,关陇氐、羌等莫不降附,就连前凉政权的张茂亦遣使贡献。
到了(西元304年),前赵国末 王侯刘曜曾赫赫有名一时,灭了西晋王朝。后他亲率大军与后赵国石勒激战。
汉国政权(前赵国)灭亡之后,刘雄的后裔子孙为避免后赵石勒家族的迫害,遂隐去刘氏,改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符氏、英氏,后逐渐文化上汉化,世代相传至今。
8:源于鲜卑族官位,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符玺郎中臣拔拔臻,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玺郎中臣,是北魏时期职掌王廷玉玺、各部印章的重要大臣。
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权将下属州、郡、府、县的官府印章设为正、副符方式,正符在朝廷,副符在各级地方行政长官之手,两符合一称作“印信”;凡发生了地方行政长官有抗廷令、谋叛等状况,王廷则击碎正符,副符自然失效,其印亦不复存在,以示其不再具有行政效力。
在邓名世所撰《姓氏辩证》中记载:“后魏献帝次兄为拔拔氏,后改为长孙氏。”指明长孙氏原姓拔拔氏,出自鲜卑拓拔部王族,时有“符玺郎中臣”河南郡拔拔臻,就是后来的北魏孝文拓跋·宏(元宏),时任河南郡符玺郎中臣,当时其家族姓氏还未统一为拓拔氏,他在凭吊殷商末纣王王叔比干的碑文中所使用的题名,就是拔拔臻。在后来的北魏时期,除了嫡系的拓拔氏之外,还有庶系的拔拔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支庶后裔子孙中,有延续拔拔氏之姓氏者,该家族后来有以先祖原官称为汉化姓氏者,改称符玺氏,进而省文简化为单姓符氏,后逐渐文化上汉化族,成为今符氏家族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该支符氏与拔氏、长孙氏同宗同源,。
9:源于官位,出自元朝时期官吏符牌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符牌使,全称为“符牌大使”,是元朝时期符牌局的最高长官,辖下有符牌副使,官秩正八品,隶属于工部,专职掌管制造各级军制将领的虎符等符印。
在符牌使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在明朝时期即汉化为符氏,世代相传至今。
至于符氏的部分发源地,一说为雅为官的地方,陕西咸阳一带,另一说为雅的祖籍地琅琊,今山东临沂,诸城一带,符雅的后人在琅琊、淮阳一带繁衍生息。西汉至隋唐时符氏在琅琊衍为望族,因为符雅是琅岈人所以学者认为琅琊(今山东临沂)为符氏发源地。山东临沂在2004年成立了鲁琅琊符氏社,2006年马来西亚符氏总会向鲁琅琊符氏社捐款2.6万圆人民币,用于修缮和保护世界符氏文化遗址。
符氏出自姬姓。
符和玺是古代很重要的东西:符是古代君王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作用类似于令箭;而玺是大印一类的东西。春秋时期,秦 国设置有符玺令这一官职,就是专门管理兵玺印的。鲁顷公的孙子公雅曾在秦 国担任符玺令,他的后代也以官名作为姓氏,称为符氏,是今天符姓的起源。符氏世居琅琊(今山东省诸城市),后因金人入侵,南迁吴中。明太祖时迁徙全国各地,如星罗棋布于江苏、浙江、广东、海南、湖南等地。符氏始祖秉政公偕始祖母李太孺人自苏州阊门渡江北上,定居于盐之冈门。自此传至十四世祖公言、振言、盛言、有言四言公又举家迁至钟庄丁港。再后来十七世祖华年公又迁移到高作王庄,这便是符氏积善堂这一宗支的由来。符姓入琼(今海南省)而籍居者计有:元生、有辰、符诸、大本四人。元生为公雅三十九世孙,原籍河南 宛邱县,于唐昭宗大顺二(891年),同弟元先,元量入琼。符有辰为公雅四十三世孙,生于福建莆田。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入琼。符大本为公雅五十四世孙,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福建莆田嵌头村入琼。符诸为公雅四十三世孙,于宋仁宗康定之年(1040年)由福建莆田入琼。符敬宗支,广东 廉江族谱记载,敬宗祖居福建 莆田县,大约于明朝洪武年间因犯法携妣李氏出逃,经今广东 南雄珠玑巷,改落籍今广西博白县东平镇,后迁今广东茂名姚村,子德芳(即符芳),孙宝昌(即符宝),宝公生六子即琼、衡、清、须、博、斌,形成今博 白、茂名、吴川、廉江、海南文昌及会同、雷州等六地的符氏,今后裔约7万人:迁落籍概况:大公符琼,号如山,迁籍高州府茂名县仙石岭姚村,南符塘;二公符衡,号如龙,迁籍广西博白县沙河市独竹茅塘、蛇角堡两村;三公符清,号如 水,迁籍高州府吴川县塘榄符屋、西坡村;四公符须,号如进,迁籍石城县山车,幻鼎村;五公符博,号如乐,迁籍琼南会同、文昌两 县;六公符斌,号如由,迁籍雷州府海康县和家村。九六支,迁雷始祖九六公,大约于明朝末年落籍,祖居福建 兴化府莆田县马冼(屎)街73号。符氏上海始迁祖,相传于200年前自上海县龙华镇迁至三林塘百曲,后再迁至南汇县龙王庙(今川沙花木乡)镇定居。现花木乡有符姓人,聚居于龙王庙镇中街和南街……符氏在历史上也是人材辈出,史载南唐赵州刺史符令谦政绩显著,被老百姓称做“良刺史”。北宋时雄军节度使符彦卿,大破辽兵于嘉山、阳城,封魏王,加封太师,辽兵闻其名而丧胆,所以人称“卫符王”。一千年前表现得灿烂辉煌的符氏家族,是发祥于河南省淮阳县一带。顶着这份无比光荣的传统,他们的子孙逐渐播迁到其他地方,而且,遍布于世界各地的符姓人家,一个个慎终追源,都未曾忘记他们的老家在河南。
符姓人口较多,当今国内人口约100多万,约占国内汉族人口的千分之六,国外符姓人口约30多万,约占国外华人的百分之一。综合符氏约140万人口是当今中国汉族姓氏排名第100——140位之间的姓氏。在中国13亿人口的大国仅1000个常用姓氏中符姓是靠在前列的大姓。北宋初年编撰、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的《百家姓》中收集了504个姓氏,这些姓氏是中华民族的常用姓氏。它的体例除了四言韵文便于诵记之外,排列先后的一个标志是“大姓望族”。《百家姓》中符姓也是常用姓氏之一,亦排列其间。其中在海南省,符姓是一个人数很多、影响很大的“大姓”。在全省姓氏排列中位居第三。
符姓在秦汉时期主源繁衍于今山东胶南县,并且人口众多,为当地之望族,古时此地为琅邪郡,后世各地之符姓多由此郡分衍而出,故后世符姓有以琅邪为其郡望堂号的。东汉时,陈留浚仪(今河南开封)人符融可谓符姓见诸史册之第一人,也表明了符姓缓慢向周边各省播迁的史实。魏晋南北朝时期,符姓逐渐遍及黄河中下游各省,并有南徙于江苏、安徽、浙江、湖北、四川、湖南等南方省份者。隋唐之际,符姓之主源依旧繁衍于北方,唐末五代时,陈州宛邱(今河南淮阳)、赵州昭庆(今河北赵县)成为天下符姓关注之焦点,可谓人丁兴旺,世代显达,当然,此一时期的动荡不安,也加剧了北方符姓南迁的脚步,江西成为符姓这一时期的主迁地。两宋时期,符姓发展有了新特点,原先繁衍于北方,以北方为中心聚集区的符姓其重心向南部省份转移,而且无论在人数,抑或在名人人数上都反映了这一特点。宋元时期,江西等地的符姓开始进入福建,而后分衍至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区。金人入侵,符氏南迁吴中。
历明清两代,符姓逐渐播迁到台湾、祖国之东北、西南、西北各地。如今,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海南二省多此姓,上述两省之符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明清时期符氏已经开始向海外发展,到解放前符氏已经发展分布到世界各地。当代国外符氏尤以东南亚分布最广。
在符氏的发展历史上,有不少关键时期,约2240年前得姓,唐五代宋得以壮大,1500多年前融入苻氏,解放后分离也一部分为付氏。
符姓传承至今已经是第70多代,在这2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符姓人家又衍化为诸多少数民族,今黎族、蒙古族、苗族、土家祖、回族等民族均有此姓。符姓人家已融合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符姓分布在中国2000个县市中的约500个县市中,在中国约有300个符家村宗族聚居地,遍布在中国的东南西北。海外符姓分布在新家坡,马来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美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仅马来西亚符氏家族就已发展到12万人。所以说符姓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姓氏之一。
符姓郡望琅琊(今山东临沂),有约10个堂号(琅琊堂,义阳堂,苏南“积善堂”。“忠厚堂”。湖南湘西“眘笽堂”浙江宁波“显承堂”浙江“明远堂”,湖南长沙敦本堂”)。现存10多个符氏宗祠,今存家谱40多份,尤以《海南符氏家谱》为最,38册,泱泱大作1800万字,为海内外符氏宗亲寻根问祖提供了依据。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琅琊堂:出自战国时期的符家族。西汉至隋唐他们一直在山东省的诸城、沂、胶南等地繁衍为望族。这些地方,过去属琅琊军郡境内,所以,散布于各地放的符氏人家,为了纪念祖先的出处,世代沿用“琅琊”堂名。
此外,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积善堂”等。
一、符f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壮、黎、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鲁顷公为楚所灭,顷公之孙公雅为秦符节令,因以为氏。”此“以官为氏”。《中国姓氏大全》注:“战国时鲁顷公之孙公雅、仕秦为符节令(负责凭证的官),因以为氏。”将“公雅、仕秦”以顿号相隔,视同二人,显然有误。
2、为郎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五代符守信本姓郎,总管符翁子之,冒姓符氏。
3、宋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载:“熟黎……多王、符二姓。”此则出自古代黎族。
二、符
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广东、海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44%。
符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节(玺)令,子孙以官为氏。
2、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符姓名人:
符融,东汉时浚仪人,游太学,师事李膺。
郡望:琅邪。
符姓古代名人
符乾仁方士、著有《修真秘录》。
符季真陈留国国相。
符子学者著有《符子》。
符表孝子齐郡太守,符季真之孙。
符朗诗人。
符融苻融,字博休,坚之季弟也。少而岐嶷夙成,魁伟美姿度。健之世封安乐王,融上疏固辞,健深奇之,曰:“且成吾儿箕山之操。”乃止。苻生爱其器貌,常侍左右,未弱冠便有台辅之望。长而令誉弥高,为朝野所属。坚僭号,拜侍中,寻除中军将军。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尝著《浮图赋》,壮丽清赡,世咸珍之。未有升高不赋,临丧不诔,朱彤、赵整等推其妙速。旅力雄勇,骑射击刺,百夫之敌也。铨综内外,刑政修理,进才理滞,王景略之流也。尤善断狱,奸无所容,故为坚所委任。,后为司隶校尉。京兆人董丰游学三年而返,过宿妻家,是夜妻为贼所杀。妻兄疑丰杀之,送丰有司。丰不堪楚掠,诬引杀妻。融察而疑之,问曰:“汝行往还,颇有怪异及卜筮以不?”丰曰:“初将发,夜梦乘马南渡水,返而北渡,复自北而南,马停水中,鞭策不去。俯而视之,见两日在于水下,马左白而湿,右黑而燥。寤而心悸,窃以为不祥。还之夜,复梦如初,问之筮者,筮者云:‘忧狱讼,远三枕,避三沐。’既至,妻为具沐,夜授丰枕。丰记筮者之言,皆不从之。妻乃自沐,枕枕而寝。”融曰:“吾知之矣。《周易》《坎》为水,马为《离》,梦乘马南渡,旋北而南者,从《坎》之《离》。三爻同变,变而成《离》。《离》为中女,《坎》为中男。两日,二夫之象。《坎》为执法吏。吏诘其夫,妇人被流血而死。《坎》二阴一阳,《离》二阳一阴,相承易位。《离》下《坎》上,《既济》,文王遇之囚牖里,有礼而生,无礼而死。马左而湿,湿,水也,左水右马,冯字也。两日,昌字也。其冯昌杀之乎!”于是推检,获昌而诘之,昌具首服,曰:“本与其妻谋杀董丰,期以新沐枕枕为验,是以误中妇人。”在冀州,有老母遇劫于路,母扬声唱盗,行人为母逐之。既擒劫者,劫者返诬行人为盗。时日垂暮,母及路人莫知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盗。”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是盗,何以诬人!”其发奸摘伏,皆此类也。所在盗贼止息,路不拾遗。坚及朝臣雅皆叹服,州郡疑狱莫不折之于融。融观色察形,无不尽其情状。虽镇关东,朝之大事靡不驰驿与融议之。,性至孝,初届冀州,遣使参问其母动止,或日有再三。坚以为烦,月听一使。后上疏请还侍养,坚遣使慰喻不许。久之,征拜侍中、中书监、都督中外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司隶校尉、太子太傅、领宗正、录尚书事。俄转司徒,融苦让不受。融为将善谋略,好施爱士,专方征伐,必有殊功。,坚既有意荆、扬,时慕容垂、姚苌等常说坚以平吴封禅之事,坚谓江东可平,寝不暇旦。融每谏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穷兵极武,未有不亡。且国家,戎族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不绝如綖,然天之所相,终不可灭。”坚曰:“帝王历数岂有常哉,惟德之所授耳!汝所以不如吾者,正病此不达变通大运。刘禅可非汉之遗祚,然终为中国之所并。吾将任汝以天下之事,奈何事事折吾,沮坏大谋!汝尚如此,况于众乎!”坚之将入寇也,融又切切谏曰:“陛下听信鲜卑、羌虏谄谀之言,采纳良家少年利口之说,臣恐非但无成,亦大事去矣。垂、苌皆我之仇敌,思闻风尘之变,冀因之以逞其凶德。少年等皆富足子弟,希关军旅,苟说佞谄之言,以会陛下之意,不足采也。”坚弗纳。及淮南之败,垂、苌之叛,坚悼恨弥深。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符氏的始祖
符宏大将。
符皇后桓文皇后。苻生:前秦皇帝,苻融:前秦大将。,唐代
符龙妫州刺史临沂人。
符敦敏节度使临沂人。
符晖游击将军赠常州刺吏,临沂人。
符令奇临沂人大将军,封义阳郡王,封琅琊郡王,死后追赠户部尚书。
符嶙临沂人字元亮,辅国大将军,封义阳郡王。
符琳授检校太子宾客琅琊郡公。
符济河东节度使。
符炀太原尹。
符润御史大夫。
符泽琅琊郡开国候。
符载诗人字厚之,四川绵竹人,历协律郎监察御使。
符子硅作家有作品《芳树》。
符元生唐朝,广东南雄太守中书令,万户侯,唐昭宗时奉命渡琼抚黎。
符瑶忻州别驾。
符蒙五代,字适之后周探花,官至礼部侍朗。
符道昭五代,淮西蔡州人,后梁相,大将,秦州节度使。
符习宣武节度使。
符皇后五代,嫁于周世宗柴荣。
符存审五代,后晋宛丘人曾经被赐姓为李,光彩无比。而实际上,他也是一位富有机略的名将,在当时的兵荒马乱之中,从庄宗破梁军,赶走辽兵,大败刘酃,前后大小一百余战,从未有过败绩,与当时的另一大将周德威齐名。以百战百胜的辉煌功绩,此后符存审不但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了一辈子,而且,也为后世子孙打开了平步青云的大门,使得符氏的声誉,越来越是响亮。
符令谦五代,南唐时候的将官智勇双全,不但骑马射箭,冲锋陷阵威风凛凛,而且治理地方也有政绩。一生拼搏战场,能谋善战,又很体恤士卒,深得士卒爱戴,是宋朝大功臣。后当赵州刺史,死后赵州人无不痛哭,人称“良刺史”。
符彦卿宋朝,字冠侯,宛丘人。出身武将世家。他13岁能骑射,25岁当了吉州刺史,讨王都于定州,大破辽兵于嘉山,击退围阳城的辽兵,封魏王。
符皇后宋朝,彦卿六女嫁于宋太宗赵灵,封懿德皇后。
符彦超宋朝,安远节度使,彦卿大哥。
符彦饶宋朝,忠正军节度使。彦卿二哥。
符有辰宋朝,清化军指挥使万户侯,宋仁宗奉命渡琼抚黎。
符诸武魁出身1035年由福建莆田渡琼任副总管,后升总管都元帅。
符惟忠字正臣彦卿曾孙,为三班奉职,后擢合门通事舍人,勾当东俳岸司,兴水利,阴契丹,卒后赠客者使,眉州防御使。
符授中奉大夫
符确海南进士第一人。字坚石昌化人。
符林诗人。苏轼谪后居海南岛时常和诗往来。
符行中江西转运使。
符叙理学家。
符大本元朝,1315年由福建莆田渡琼为官由此符氏在海南位居高官,家族显赫,海南因而成为最大的符氏聚居地。
符尚仁元末,江西人,诗人。
符葆元末,江南丹阳人,会武功,抗元志士。
符验明朝,广西按察司佥事。
符品兰州人岁贡生,官四川按察副使。
符国损大将。
符有光明朝,嘉靖年间贵州思南举人。
符观明朝,字衍观号活溪,江西新喻,弘三禾进士,学识渊博,著有《活溪存稿》、《唐诗正体》、《宋诗正体》、《明诗正体》。
符南蛇明朝(1470-1510),海南儋州人,明代黎族起义军领袖。
符锡曾湖广诗人。
符曾清朝,诗人,他气性清高脱俗,有才气,做的诗不同寻常,的诗不同,深受赞赏。
符旌诗人,代表作《海子池打鱼歌》
符兆伦著名词人,字雪樵,号卓峰居士,江西宜黄人,有《梦梨云馆词钞》。
符祥芝清朝,乾嘉年间大收藏家曾在南京金山书院讲学。
符生即符邓奎,道兴时期紫砂工艺家。
符翕清末,湖南清泉人,全国知名的金石书画家,字子琴。
符霖晚清,小说家,有小说《禽海石》。
苻融前秦,大将。
符金定宋朝,彦卿女,符皇后,嫁于宋太祖。元代有据其身平编著的戏曲《符金定》。
符凤举清朝,乾隆年间海南举人。
符姓近代名人
符葆森(1805-1854),著名学者,原名灿,字南樵,江都人,咸丰元年举人,有《寄心馆诗话》6卷,《谈雪红因》,辑有《国朝诗正雅集》,《国诗寄心集》《后筐中集》。符秉忠:清同治年间武昌县令,同治年间参与黄鹤重建,善对联。
符璋清朝,志学家温州人,主修《平阳县志》98卷,另有《永嘉词人祠堂碑记》。
符经甫民国元年,1912年2月2日任贵州最高军政师副司长和省教育司司长;1913年被选为国会众议员。
符竹庭(1910-1943),江西广昌人,著名抗日将领,参加过平型关战役,其壮烈牺牲后,赣榆县改名为竹庭县。
符仪廷(?--1937),抗战牺牲将领,国民党72军88师营长,少校
符昭骞(1901--1968),广东人。国民党83师参谋处处长
符岸坛文昌人,讲武堂12期学员,国民党少将
符金元(1915---1940),白沙人,琼独立总团政工队队长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琅琊堂:出自战国时期的符家族。西汉至隋唐他们一直在山东省的诸城、沂、胶南等地繁衍为望族。这些地方,过去属琅琊军郡境内,所以,散布于各地放的符氏人家,为了纪念祖先的出处,世代沿用“琅琊”堂名。
此外,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积善堂”等。
一、符f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壮、黎、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鲁顷公为楚所灭,顷公之孙公雅为秦符节令,因以为氏。”此“以官为氏”。《中国姓氏大全》注:“战国时鲁顷公之孙公雅、仕秦为符节令(负责凭证的官),因以为氏。”将“公雅、仕秦”以顿号相隔,视同二人,显然有误。
2、为郎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五代符守信本姓郎,总管符翁子之,冒姓符氏。
3、宋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载:“熟黎……多王、符二姓。”此则出自古代黎族。
二、符
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广东、海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44%。
符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节(玺)令,子孙以官为氏。
2、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符姓名人:
符融,东汉时浚仪人,游太学,师事李膺。
郡望:琅邪。
一、符f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壮、黎、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鲁顷公为楚所灭,顷公之孙公雅为秦符节令,因以为氏。”此“以官为氏”。《中国姓氏大全》注:“战国时鲁顷公之孙公雅、仕秦为符节令(负责凭证的官),因以为氏。”将“公雅、仕秦”以顿号相隔,视同二人,显然有误。
2、为郎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五代符守信本姓郎,总管符翁子之,冒姓符氏。
3、宋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载:“熟黎……多王、符二姓。”此则出自古代黎族。
二、符
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广东、海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44%。
符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节(玺)令,子孙以官为氏。
2、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符姓名人:
符融,东汉时浚仪人,游太学,师事李膺。
郡望:琅邪。
琅琊郡:秦始皇置。相当于今天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琅琊堂:出自战国时期的符家族。西汉至隋唐他们一直在山东省的诸城、沂、胶南等地繁衍为望族。这些地方,过去属琅琊军郡境内,所以,散布于各地放的符氏人家,为了纪念祖先的出处,世代沿用“琅琊”堂名。
此外,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积善堂”等。
一、符fú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邑、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苗、壮、黎、土家、仡佬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鲁顷公为楚所灭,顷公之孙公雅为秦符节令,因以为氏。”此“以官为氏”。《中国姓氏大全》注:“战国时鲁顷公之孙公雅、仕秦为符节令(负责凭证的官),因以为氏。”将“公雅、仕秦”以顿号相隔,视同二人,显然有误。
2、为郎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注云:五代符守信本姓郎,总管符翁子之,冒姓符氏。
3、宋范大成《桂海虞衡志》载:“熟黎……多王、符二姓。”此则出自古代黎族。
二、符
符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广东、海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符姓人口44%。
符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节(玺)令,子孙以官为氏。
2、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符姓名人:
符融,东汉时浚仪人,游太学,师事李膺。
郡望:琅邪。
其他姓氏
[ 符 ]字的同音字 - [ fu ]
[ 符 ]的同部首字 - [ 竹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