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á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212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98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90 |
1995年 | 242 | 1987年 | 239 | 1982年 | 231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330 |
内容来源于:www.xingzuoyun.cc
连姓主要源自:芈姓。
连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293位。根据台湾在2007年的统计,连姓排名为第73位,是少数没有出现在中国百家姓中的台湾首一百个姓氏。2008年来自公安部身份证数据库的资料表明:连姓在全国有54万,排名所有姓氏人口的第190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04%。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坝头地区是全国最大的连氏聚居地,有22个乡村是连氏所居。山东省连氏约有六万多人,连氏家族重要的聚居地。
姓氏起源
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
其他传说起源
连姓起源一
出自高辛氏,远古颛顼之后,以祖字为氏。颛顼的曾孙陆终的第三个儿子名叫惠连,他的后代于是就以他们祖先的字作为姓,于是形成连姓。
连姓起源二
出自芈姓,以官名为氏。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
连姓起源三
春秋时期齐国公族的后裔,齐国大夫连称的后代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为连姓。据宋朝江苏巡抚宋章定所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记载:“连氏,曰:齐大夫连称之后。”
连姓起源四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连帅,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连帅,是西周初期周公旦在镇压了纣子武庚禄父叛乱之后,为了控制远在各地的诸侯国,便将每十个边远诸侯国编为一个连,由周王室派遣或指定某诸侯国之君为首领,称连帅。
连姓起源五
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连长,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连长,是西周时期设置的小行政区域军事行政长官。
连姓起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连率,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连率,是汉朝时期对“太守”的别称。
连姓起源七
源于南匈奴,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匈奴铁弗部勃勃称大夏天王,自称云赫连天,他建立了夏国,王族以赫连为氏。史称“胡夏“。
连姓起源八
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晋十六国时期北匈奴吐谷浑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后汉书}中记载,连休:鲜卑族,后代居于山西上党南丰沟一带。
连姓起源九
源于赫哲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吉林通志》记载:
赫哲族穆里雅连氏,出自古老的费雅喀奇勒尔族,世居黑龙江下游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uliyalian Hala。
清朝晚期以后,赫哲族、满族穆里雅连氏多冠汉姓为连氏、穆氏、李氏等。
总结:
以上连氏源流皆是传说,概不足信,也无有力证据,有历史记载的只有{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的连称,此乃正史记载,因此中华连氏宗亲会连氏源流研究会一致决定:齐国大夫连称公为连氏唯一始祖,其他概不研究承认。
连姓在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位列百家姓第七十三位。连姓的历史十分古老,先秦时期名登《左传》的连称,即为最显著的例子。连称,是当时齐国的大夫,曾经风云一时。他的事迹,《左传》是这样记述的:“襄公使称与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王,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请代弗许,遂作乱,弑襄公。”这位连称,据说便是后世连姓的始祖。唐代的《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便采认这个说法:“左传齐大夫连称之后。”根据这派考证,则连姓家族是发祥于如今的山东省境内,推算起来已经有了2700多年的历史。
上党郡: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清冻堂:宋朝的时候,连庶、连痒兄弟两人齐名。连庶很聪明,也很清廉,人们称他为“连底清”。而连痒对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彻,象冰一样透明,处理事物很严肃,象冰一样叫人感到凉飕飕的,人们称他为“连底冻”。清冻堂也有称为双贤堂。
此外,连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瞻依堂”、“上党堂”、“武功堂”等。
一、连(連)li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壮族、傈僳族、土家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左传》齐大夫连称之后。”此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出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
3、其又注云:“楚连尹、连敖皆官。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
4、又据《汉书》云:“鲜卑有连氏。”
5、郑樵又注:“是连氏改为连。”《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亦注:“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望出上党。宋代有连文凤,三山人;明代有连均,永乐进士,江西布政使。
二、连(連)
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8%。尤以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多此姓,三省连姓约占全国汉族连姓人口58%。
连姓起源:
1、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有连氏。
2、春秋时齐大夫连称之后有连氏,见《左传》。
3、春秋时楚有连尹、连敖等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
4、鲜卑人姓,见《汉书》,或系鲜卑赫连氏所改。
5、北魏孝文帝时改是连氏为连氏。
6、高车族姓大连氏后改为连氏。
7、满、蒙古、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连姓名人:
连总,唐时福州府闽县人,咸通九年及第,善作赋。
郡望:冯翊,上党。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连姓曾被迫改用莲沼、莲本等日本姓。莲字中仍有连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仍恢复连姓。
连姓古代名人
连舜宾宋朝,字辅之。应山人。他年少的时候应乡试举没有考中,于是便回家供养父母,再也不去考试了。他的家庭很富有,而且他的财产很多都用来救济当地的老百姓。别的时间他就用来专心教育他的儿子连庶和连痒。他常常对别人说:我不要财产,教育好我的儿子就是最好的财产。后来他的两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都当了县令。两个儿子都很有名气,为官清廉,人民对他们俩都有很高的评价。
连庶宋朝,字居锡,安州应山人。仁宗年间举进士,调商水尉、寿春令。兴学,尊礼秀民,以劝其俗;开濒淮田千顷,县大治。淮南王旧垒在山间,会大水,州守议取其甓为城,庶曰:“弓矢舞衣传百世,藏于王府,非为必可用,盖以古之物传于今,尚有典刑也。”垒因是得存。以母老乞监陈州税。尝送客出北门,见日西风尘,而冠盖憧憧不已,慨然有感,即日求分司归。久之,翰林学士欧阳修、龙图阁直学士祖无择言庶文学行义,宜在台阁。以知昆山县,辞不行。累迁职方员外郎,卒。
连总唐朝,(生卒年待考),字会川;闽县人。著名文士。唐咸通年间进士,善于作赋,为文学家温庭筠所称道。
连南夫宋朝(1085~1143年),字鹏举,应山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任中书舍人、徽猷阁侍制,擢显谟阁学士、知建康府、加兵部尚书衔、兼太平洲广德军制置使,知信州、泉州,进宝文阁学士、知广州、迁广东经略安抚使,绍兴九年(1139年),因得罪权相秦桧,被谪知泉州,后隐于龙溪县十一都秀山(今龙海市榜山镇翠林村西)之麓,绍兴十三年(1143年)卒,谥忠肃,赠左正奉大夫、太子少傅,葬于秀山,后人因此把南夫隐居处称“连厝”,把葬地称“连山”、“尚书尖”、“尚书峰”,把连南夫的后裔称“连山氏”。
连久道宋朝,(生卒年待考),字可久。著名诗人、道士。十二岁就能作诗。父亲带他见当地名士熊曲骸,他作了《渔父词》,熊曲肱也写诗相赠,又说:“这个孩子在富贵中留不住。”后来,连久道果然做了羽衣道士,穿着鸟羽做的衣服,如神仙一样飞翔,来往于西山之间。
连矿明朝,字佰金,号白石,河北永年人嘉靖年间进士选翰林院,曾任户部主事、山西道监察御史、敕命进阶文林郎、浙江按察副史、河南参政、湖广按察按察史、浙江布政史、行政督察院右副督御史敕总督漕运兼总河加户部右侍郎,因治水有功,造福百姓,在一方名声显赫。
连格明朝,河南禹州人,嘉靖丁丑进士,官至御史大理寺左少卿
连标明朝,河南禹州人,万历葵未进士,官至太仆寺卿左副都御史
连祥明朝,天顺乙卯举人,禹州人,任齐河知县
连得意明朝,河南禹州人,隆庆庚午进士,任蒙阴知县,鄜州知州。
连茹字廷用,山东青州府乐安人,以文学著由国学授浙江绍兴卫知事,有卓异迹载县志。
连三顾山东青州府乐安人,明嵗进士,官直隶真定府宁晋县知县。
连守度山东青州府乐安县人(今广饶县),万历三十三年任陕西淳化县令,后因政绩卓著,擢任至镇南知州。
连应郑清朝,山东乐安人,顺治庚子戊戌科进士,兵部观政,复修山东连氏宗谱。
连楹明朝(?-1402年),谥刚烈,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潞安府襄垣县(今山西省襄垣县)人。政治人物。
连姓近代名人
连城珍清末(1871~1937),最后一科秀才,能书善画,擅长医学,重编《石码镇志》,长于画梅花,因号梅仙,其画流传远及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连瀛洲连瀛洲10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后辍学到香港的小杂货店当学徒,1919年移居新加坡。1928年他与友人创立华兴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兼船务代理,事业稳步发展。1949年连瀛洲与数名马来西亚华商成立华联银行,进入金融业,2001年华联银行与大华银行合并,跻身新加坡第一大银行,大华银行集团。
连英煌(?一1928),字耀臣,山东青州府乐安县人(今广饶县)。1896年登州文会馆(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前身)毕业,同时并和张丰年、朱葆琛合著《笔算术学》教材,将中国几千年文言文及珠算法改为浅白话文西方计算法,并采用函数、分数、比数、开平方、级数、量法等现代运算方式,及应用于保险、税收、商业等实用问题,为中国数学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作出突出贡献和具有重大历史意义。1898年光绪帝接纳维新派建议,由登州文会馆西方教习丁韪良带领下组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出任京师大学堂首批教习,后赴日本宏文学院留学(校友黄兴、张澜、鲁迅、杨度、杨昌济、陈师曾、陈寅恪、李四光、林伯渠等),期间协助施约瑟编译了多部重要圣经专籍并在施约瑟去世后为尊重其遗愿出版发行,1921年4月18日与王奎岳作为发起人与美方代表签订草约承建烟潍铁路,由于与1918年与日本签约内容一样各项权利均受制外方,加上羸弱腐败政府停止赈款而被迫停建,将路基改为烟潍公路,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接受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成为一代有力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人才,为近代中华民族振兴崛起而振臂挺躯之士。
上党郡: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清冻堂:宋朝的时候,连庶、连痒兄弟两人齐名。连庶很聪明,也很清廉,人们称他为“连底清”。而连痒对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彻,象冰一样透明,处理事物很严肃,象冰一样叫人感到凉飕飕的,人们称他为“连底冻”。清冻堂也有称为双贤堂。
此外,连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瞻依堂”、“上党堂”、“武功堂”等。
一、连(連)li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壮族、傈僳族、土家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左传》齐大夫连称之后。”此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出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
3、其又注云:“楚连尹、连敖皆官。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
4、又据《汉书》云:“鲜卑有连氏。”
5、郑樵又注:“是连氏改为连。”《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亦注:“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望出上党。宋代有连文凤,三山人;明代有连均,永乐进士,江西布政使。
二、连(連)
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8%。尤以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多此姓,三省连姓约占全国汉族连姓人口58%。
连姓起源:
1、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有连氏。
2、春秋时齐大夫连称之后有连氏,见《左传》。
3、春秋时楚有连尹、连敖等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
4、鲜卑人姓,见《汉书》,或系鲜卑赫连氏所改。
5、北魏孝文帝时改是连氏为连氏。
6、高车族姓大连氏后改为连氏。
7、满、蒙古、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连姓名人:
连总,唐时福州府闽县人,咸通九年及第,善作赋。
郡望:冯翊,上党。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连姓曾被迫改用莲沼、莲本等日本姓。莲字中仍有连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仍恢复连姓。
一、连(連)li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壮族、傈僳族、土家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左传》齐大夫连称之后。”此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出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
3、其又注云:“楚连尹、连敖皆官。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
4、又据《汉书》云:“鲜卑有连氏。”
5、郑樵又注:“是连氏改为连。”《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亦注:“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望出上党。宋代有连文凤,三山人;明代有连均,永乐进士,江西布政使。
二、连(連)
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8%。尤以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多此姓,三省连姓约占全国汉族连姓人口58%。
连姓起源:
1、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有连氏。
2、春秋时齐大夫连称之后有连氏,见《左传》。
3、春秋时楚有连尹、连敖等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
4、鲜卑人姓,见《汉书》,或系鲜卑赫连氏所改。
5、北魏孝文帝时改是连氏为连氏。
6、高车族姓大连氏后改为连氏。
7、满、蒙古、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连姓名人:
连总,唐时福州府闽县人,咸通九年及第,善作赋。
郡望:冯翊,上党。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连姓曾被迫改用莲沼、莲本等日本姓。莲字中仍有连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仍恢复连姓。
上党郡: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1529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齐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清冻堂:宋朝的时候,连庶、连痒兄弟两人齐名。连庶很聪明,也很清廉,人们称他为“连底清”。而连痒对事物看得很清晰、透彻,象冰一样透明,处理事物很严肃,象冰一样叫人感到凉飕飕的,人们称他为“连底冻”。清冻堂也有称为双贤堂。
此外,连姓的主要堂号还有:“瞻依堂”、“上党堂”、“武功堂”等。
一、连(連)lián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魏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湖北之监利,江西之金溪,云南之陇川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苗族、壮族、傈僳族、土家族等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左传》齐大夫连称之后。”此以名为氏。
2、《姓氏考略》注云:“出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
3、其又注云:“楚连尹、连敖皆官。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
4、又据《汉书》云:“鲜卑有连氏。”
5、郑樵又注:“是连氏改为连。”《姓氏考略》据《魏书·官氏志》亦注:“是连氏、太连氏皆改连氏。”望出上党。宋代有连文凤,三山人;明代有连均,永乐进士,江西布政使。
二、连(連)
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8%。尤以河南、四川、福建等省多此姓,三省连姓约占全国汉族连姓人口58%。
连姓起源:
1、陆终第三子惠连之后有连氏。
2、春秋时齐大夫连称之后有连氏,见《左传》。
3、春秋时楚有连尹、连敖等官名,连姓必有以官为氏者。
4、鲜卑人姓,见《汉书》,或系鲜卑赫连氏所改。
5、北魏孝文帝时改是连氏为连氏。
6、高车族姓大连氏后改为连氏。
7、满、蒙古、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此姓。
连姓名人:
连总,唐时福州府闽县人,咸通九年及第,善作赋。
郡望:冯翊,上党。
其他: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连姓曾被迫改用莲沼、莲本等日本姓。莲字中仍有连字。1945年,台湾光复后,仍恢复连姓。
其他姓氏
[ 连 ]字的同音字 - [ lian ]
[ 连 ]的同部首字 - [ 辶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