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áng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10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17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17 |
1995年 | 92 | 1987年 | 101 | 1982年 | 162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89 |
北宋 | 120 |
内容来源于:www.xingzuoyun.cc
庞姓主要源自:姬姓。
庞姓姓氏来源
庞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是有4000多年历史的古老姓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千家姓查源》等的记载,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毕公高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文王在吞并了商朝毕方之后,便封毕公高于毕国故地。毕公高是周朝初期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他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毕公高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毕公高主要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宽大为怀,平反了不少冤狱,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声鹊起,为“周初四圣”之一。周武王驾崩后,毕公高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公、召公一起辅政,使周王朝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
毕公高赐封其支庶之子于庞乡,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庞氏正宗。庞氏族人大多尊奉毕公高为得姓始祖。
庞姓起源二
源于高阳氏,出自黄帝之孙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百家姓注》记载,颛顼有八子,号称“八凯”,分别形成了八个以高阳氏为中心的氏族部落,其中之一名叫庞降。
在庞降的后世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庞氏至今。庞降被庞氏族人尊为得姓始祖。
庞姓起源三
源于襄阳庞氏。相传,古时襄阳有一大户,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以庞为姓氏,子孙世代因袭之。
庞姓起源四
源于西羌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汉书·王莽传》记载,西汉时期,西羌族人中有庞恬。当为汉化改姓为氏。当时庞恬率族人活动在以青海湖为中心的地区。
直至唐朝贞观年间,青海湖地区始为大唐王朝控制。至唐朝开元年间,该地区被吐蕃、回纥等民族轮流控制,西羌民族逐渐分化瓦解,除极少部分迁徙至西南滇、黔地区得以保存外,其他的大部皆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而原来的庞恬所部早以庞为氏,融入汉族中了。
庞姓起源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庞佳氏,满语为P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青城子(今辽宁海城),后多冠汉姓为庞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金国时期为女真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庞氏、俞氏、于氏、余氏、胜氏。
庞姓起源六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瑶族、壮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庞氏,世代相传至今。
庞姓得姓始祖
毕公高。
周初著名政治家。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兴师伐纣立下赫赫战功。西周建立后,他负责处理被商纣王关押的犯人。后被周武王封于毕国,爵位为公。世称毕公高。武王驾崩后,其为顾命大臣之一,他与周、召二公等一起辅政,毕公高支庶有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以封邑为氏,称庞姓。因毕公高名声显赫,他们尊毕公高为其得姓始祖。
古庞乡今无从考,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战国时魏国有庞涓,赵国有庞火爰,西汉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人达十六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今偃师)人,庞萌为山阳(治所在今山东金乡)人,庞雄为巴郡(治所在今重庆北)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庞德公为襄阳(今湖北襄樊)人……。这些史实表明,魏晋以前,庞姓人已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重庆、辽宁等地。三国蜀有庞德公之侄庞统,魏有南安狄道(今甘肃陇西)人庞德(其从兄庞柔入蜀)。扶风(今陕西凤翔)人庞迪,酒泉表氏(今甘肃高台西)人庞淯。可见此际庞姓已播迁于四川、甘肃等地。两晋南北朝时,庞姓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了庞姓南安郡望、南阳郡望、始平郡望、谯郡郡望。隋唐之际,庞姓上述郡望依旧兴盛,并以其为主源向四周扩散,如陕西之榆林、泾阳,山西之太原、代县、太谷、平遥,山东之菏泽,江苏之徐州,安徽之寿县均有了庞姓人定居,并有一支庞姓入迁浙江泉州。宋元之际,由于中原一带刀兵四起,避居南方者渐多,使得庞姓在南方各地分布更广,并有一支入迁广西北流,后在当地发展成为望族。需要指出的是,北宋有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庞籍入朝为相,并子孙显贵当朝,使得山东庞姓名噪一时。明初,山西庞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江苏、湖北、山东、河北等地。明末清初,满清军队屠川,川籍庞姓避逃于云贵高原。而不久的湖广填四川,又使湖北、湖南之庞姓入居四川。乾隆年间以后,山东庞姓有闯关东到东北者,亦有华东、华南之庞姓渡海赴台,进而远播海外。
如今,庞氏族人在全国分布广泛,在广东湛江吴川,在山西省的翼城县,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化州市木贤乡、湛江市坡头区坡头镇朱依村,尤以廉江市那良村人口较多约有一万多人,四川省的绵阳市盐亭县、黑龙江省绥化市、辽宁省沈阳市、北京市、广东省广州市、湖北省武汉市等地皆有分布,尤以广西、山东、河北为多,此三省之庞氏约占全国庞氏人口的36%以上。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南安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一、庞(龐)pá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阜平,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壮、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广韵》注云:“周文王子毕公高后,封於庞,因氏焉。望出南安、南阳。
2、或为满族姓庞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龐,旧或作“龎”,今统简作“庞”。战国时魏有庞涓,赵有庞煖;三国时蜀有庞统。
二、庞(龐)pá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於庞,因以为氏。魏有庞涓、赵有庞煖。望出谯国。”龐,亦作龐(庞),本异体字,或用以分族,今龎、龐统简作“庞”。然而作为姓氏,仍有龎、龐之分。今山东之鱼台即二姓并行。姑以二姓相待。另,参见“龐(庞)”条。
三、庞(龐)
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广西等省区多此姓,2省区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42%。
庞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因以为氏。
2、高阳氏八才子之一庞江之后。
3、襄阳庞氏,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立氏。
4、清满洲人姓,世居盖州。又,清满洲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氏。今满族姓。
5、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庞姓名人:
庞涓,战国时与孙膑同学兵法,涓仕魏惠王,自以能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孙二足,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
郡望:始平,南安、南阳。
变化:亦作厐。
庞姓古代名人
庞涓战国,魏国将领。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涓后仕魏惠王,自认为能力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其膑骨(即膝盖骨),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今山东范县西南)。
庞统三国,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刘备谋士,初与诸葛亮齐名,号“凤雏”。从刘备入蜀,谋策居多,为刘备军师中郎将,后在进军雒县途中,中流矢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庞德三国,南安狄道人,魏名将。先从马腾,后事张鲁,后同张鲁一起降曹。曹操知其勇猛善战,拜其为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擒,不屈而死。
庞会三国,庞德之子。王隐的《蜀记》指出庞会在父亲死后随邓艾、钟会讨伐蜀国,蜀国灭亡后,便将关氏后代尽杀,令关羽一脉尽断。
庞苍鹰南北朝,太原(今属山西)人,北齐大臣。爱交游豪侠,高欢常去其家做客。高欢起兵后,弃家投归,为兼行台,仓部郎中,后擢安州刺史。
庞孝泰唐初,白州(今广西博白)人,任左骁将军,为辽东行军总管,与苏定方征高丽岭西。兵近蛇水,渊盖苏文来攻,孝泰身先士卒,冲杀在前,过关斩将。但因出征遥远,接济困难,寡不敌众,偕同十三子为国捐躯。孝泰逝后,部署遵其遗嘱:“泰生于白州,死当归白州。”将其头颅取下护送归里,葬于云飞山巅。此“千古英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博白人民和两广庞姓子孙的垂仰和崇敬。
庞勋唐末,桂林戍卒起义首领。唐末为防止南诏东侵,从徐州藩镇召募士卒八百人,戍守桂林,约定三年轮换,六年后,当权者仍然食言,戍卒遂发动暴动,并推他为首领。北归途中,饥民纷纷响应,队伍迅速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战死。
庞师古唐末,曹州南华(今山东菏泽西北)人,朱温部将。初从黄巢,后事朱温。唐昭宗光华二年(八九九年)冬,唐武安军节度使马殷,派李琼攻连州,城破后,庞师古自杀。
庞福成五代,太谷(今属山西)人,十国时后蜀名将。公元九三零年,石敬瑭征西川,攻占剑门天险,庞福成率兵袭破唐营,以少胜多,扭转战局。
庞籍北宋,单州成武(今属山东)人,大臣。进士出身,历任侍御史、天章阁待制等职。西夏元昊反,为陕西安抚使,又以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用名将狄青。宋夏议和后,任相五年。
庞安时北宋,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人,医学家。少从父学医,年未二十即通黄帝扁鹊医书。为人治病,十愈八九。著有《难经辨》、《伤寒总病论》、《本草补遗》等。
庞尚鹏明朝,南海(今广东广州)人,官吏。嘉靖年间进士,曾任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等职。“一条鞭法”是其首创,为政颇得民心。浙江、福建、广东皆感德之,立祠祭祀。有《百可摘稿》。
庞钟璐清朝,江苏常熟人,大臣。道光年间进士,历任编修、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后迁工、刑等部尚书。
庞煖战国,赵国人
庞季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的属臣。
庞德公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庞统叔父,隐居鹿门山终不出仕。
庞玉唐朝,将军。
庞姓近代名人
庞雄广东吴川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曾因策划广州新军起义未果,亡命日本。一九一一年参与广州起义被俘,宁死不屈,被清廷杀害,年仅二十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南安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一、庞(龐)pá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阜平,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壮、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广韵》注云:“周文王子毕公高后,封於庞,因氏焉。望出南安、南阳。
2、或为满族姓庞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龐,旧或作“龎”,今统简作“庞”。战国时魏有庞涓,赵有庞煖;三国时蜀有庞统。
二、庞(龐)pá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於庞,因以为氏。魏有庞涓、赵有庞煖。望出谯国。”龐,亦作龐(庞),本异体字,或用以分族,今龎、龐统简作“庞”。然而作为姓氏,仍有龎、龐之分。今山东之鱼台即二姓并行。姑以二姓相待。另,参见“龐(庞)”条。
三、庞(龐)
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广西等省区多此姓,2省区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42%。
庞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因以为氏。
2、高阳氏八才子之一庞江之后。
3、襄阳庞氏,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立氏。
4、清满洲人姓,世居盖州。又,清满洲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氏。今满族姓。
5、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庞姓名人:
庞涓,战国时与孙膑同学兵法,涓仕魏惠王,自以能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孙二足,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
郡望:始平,南安、南阳。
变化:亦作厐。
一、庞(龐)pá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阜平,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壮、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广韵》注云:“周文王子毕公高后,封於庞,因氏焉。望出南安、南阳。
2、或为满族姓庞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龐,旧或作“龎”,今统简作“庞”。战国时魏有庞涓,赵有庞煖;三国时蜀有庞统。
二、庞(龐)pá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於庞,因以为氏。魏有庞涓、赵有庞煖。望出谯国。”龐,亦作龐(庞),本异体字,或用以分族,今龎、龐统简作“庞”。然而作为姓氏,仍有龎、龐之分。今山东之鱼台即二姓并行。姑以二姓相待。另,参见“龐(庞)”条。
三、庞(龐)
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广西等省区多此姓,2省区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42%。
庞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因以为氏。
2、高阳氏八才子之一庞江之后。
3、襄阳庞氏,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立氏。
4、清满洲人姓,世居盖州。又,清满洲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氏。今满族姓。
5、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庞姓名人:
庞涓,战国时与孙膑同学兵法,涓仕魏惠王,自以能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孙二足,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
郡望:始平,南安、南阳。
变化:亦作厐。
始平郡:西晋时期置郡,治所在槐里(今陕西兴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兴平市一带地区。
南安郡:西汉时期置县,治所在狄道(今甘肃陇西)。东汉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分汉阳郡再置郡,治所亦在狄道(今甘肃陇西渭水南岸),其时辖地在甘肃陇西县东部及定西、武山县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梁国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亦置南安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西部各县,为全省三郡之一,辖兴、泉、漳三地。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改郡为县。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谯国郡:亦称谯国、谯郡。东汉朝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将沛郡分出一部分设置了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亳州),仍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之沛郡,其时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一带地区。三国时期辖地在今安徽,河南两省的灵璧县、蒙城县、太和县、鹿邑县、永城县间一带地区。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废黜。
南安堂:以望立堂。
南阳堂:以望立堂。
谯国堂:以望立堂。
始平堂:以望立堂。
高阳堂:以望立堂。
一、庞(龐)páng
现行较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阜平,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田林,云南之陇川、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蒙、壮、土家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姓氏考略》亦收载。其源不一:
1、《姓氏考略》据《广韵》注云:“周文王子毕公高后,封於庞,因氏焉。望出南安、南阳。
2、或为满族姓庞佳氏所改。见《满族姓氏录》。龐,旧或作“龎”,今统简作“庞”。战国时魏有庞涓,赵有庞煖;三国时蜀有庞统。
二、庞(龐)páng
现行罕见姓氏。今山东之鱼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其注云:“姬姓。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於庞,因以为氏。魏有庞涓、赵有庞煖。望出谯国。”龐,亦作龐(庞),本异体字,或用以分族,今龎、龐统简作“庞”。然而作为姓氏,仍有龎、龐之分。今山东之鱼台即二姓并行。姑以二姓相待。另,参见“龐(庞)”条。
三、庞(龐)
庞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3%。尤以山东、广西等省区多此姓,2省区庞姓约占全国汉族庞姓人口42%。
庞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后,其支庶封于庞,因以为氏。
2、高阳氏八才子之一庞江之后。
3、襄阳庞氏,相传其家富盛,好为高屋,乡党荣之,曰庞高屋,后遂立氏。
4、清满洲人姓,世居盖州。又,清满洲八旗姓庞佳氏后改为庞氏。今满族姓。
5、土家、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庞姓名人:
庞涓,战国时与孙膑同学兵法,涓仕魏惠王,自以能不及孙膑,乃阴谋断孙二足,后为孙膑设计杀于马陵道。
郡望:始平,南安、南阳。
变化:亦作厐。
其他姓氏
[ 庞 ]字的同音字 - [ pang ]
[ 庞 ]的同部首字 - [ 广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