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éng ]
读音:téng
拼音:teng
简繁:滕
五笔:EUDI
五行:火
部外:暂无
五笔:EUDI
笔画:15画
吉凶:吉
仓颉:BFQE
结构:左右
郑码:QUKV
四角:79299
区位:7588
统一码:6ED5
异体字:?,?,?,?
英汉互译:an ancient state in Shandong province,water bursting forth
笔顺:撇、横折钩、横、横、点、撇、横、横、撇、捺、竖钩、点、提、撇、点
笔顺演示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175 | 2018年 | 无 | 2014年 | 无 |
2013年 | 179 | 2007年 | 无 | 2006年 | 167 |
1995年 | 226 | 1987年 | 211 | 1982年 | 214 |
明朝 | 无 | 元朝 | 无 | 宋朝 | 无 |
北宋 | 73 |
内容来源于:www.xingzuoyun.cc
滕姓主要源自:姬姓。
滕(Téng)姓与腾姓同宗,源出有:
滕姓起源一
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滕”字在上古为“塍”,即田埂的意思。因“滕”与“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水足田广的膏腴之义。该支滕氏是黄帝后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与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于古滕州一带。
古代滕州(今山东滕州)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仍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滕姓起源二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 的封地滕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距今三千多年前,古滕地(今山东滕县)成为商朝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乌鸦或燕子)之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该处。据史籍《万姓统谱》、《广韵》等的记载,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商后的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子姬绣(字错,史称错叔绣或滕错叔)于滕(今山东滕县),建立了滕国,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公元前1046年~前?年待考)。在历史文献《滕县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载。直到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年(宋剔成君二十七年,公元前329年),宋剔成君之弟子偃(戴偃)将兄长驱赶到齐国,以武力取得宋国君主之位,自称宋王偃。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宋康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宋王偃自立为王,称宋康王,史称宋末君。这位宋康王十分好战,当时号称“五千乘之劲宋”,他四处用兵,八方征讨,在期间一举灭了滕国。在史籍《史记》中记载:“宋康王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拓地三百余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滕,有其地。”滕国灭亡的具体时间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期望考古的新发现。末代滕国君主称滕伯,名叫姬文。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氏,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在滕氏家族中,有的人后来为了避免仇人加害,改为复姓滕叔氏,也有的改为滕氏。滕叔氏后来仍旧省文简化为单姓滕氏。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不分彼此。
滕姓起源三
源于鲜卑族汉化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周大司空陆腾,主语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陆腾,为北周政权的大司空,祖籍为代北鲜卑拓拔部人,高祖为拓拔·俟,是北魏王朝的东平王。陆腾就是拓拔·俟的玄孙,以汉姓陆为姓氏。在陆腾的后世子嗣世系中,在隋、唐之际多有人改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分称腾氏、滕氏两支,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腾姓、滕姓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姓氏字经常混用。
滕姓起源四
源于鲜卑族 汉化改姓,出自十六国时期西燕慕容部叱罗氏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公元385年,前秦皇帝符坚被杀,而原来前秦统治的区域也划分为了很多个小国家。慕容垂反叛后率军攻打邺城,符坚的儿子符丕抵抗了很长时间后终于不支,率部退往并州。而慕容垂也占领了邺城,但是此时的邺城已经被打的稀八烂了,慕容垂觉得继续留在邺城还不如退往北方。因此率部北上,在击败了其它的鲜卑人后占领了龙城,定都于此。恢复了“燕”的国号,历史上称为“后燕”,而他的世敌符丕退往并州后宣布继承大统,成为了前秦国的新一任皇帝。
叱罗·悉罗滕归附慕容垂之后,被后燕国主慕容垂任命为尚书郎。叱罗·悉罗滕的后裔子孙,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推行的汉化改革浪潮中,有取先祖名字的谐音汉字为汉姓者,称滕氏、腾氏,逐渐汉化,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滕氏、滕氏二姓同宗同源,亦不分彼此。
滕姓起源五
源于蒙古族汉化改姓,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沙喇图鲁腾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沙喇图鲁滕氏,亦称沙喇图鲁腾氏,世居克鲁伦(今内蒙古克鲁伦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alatuluteng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沙喇图鲁滕氏多冠汉姓为滕氏、腾氏、鲁氏、陆氏等。
滕姓起源六
源于满族汉化改姓,出自明朝时期女真齐克滕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齐克滕氏,亦称齐克腾氏,满语为Cikteng Hala,汉义“箭杆”,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齐克滕氏多冠汉姓为滕氏、腾氏、齐氏等。
滕氏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六十七位,人口约九十六万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左右。
滕州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滕立国约一千年,当中史册有记载的国君有“滕昭公”、“滕定公”及其子“滕文公”。滕国为齐所灭,子孙纷纷离开得姓的原居地 — 今山东滕州,而散居于山东、河南等地。据《广韵》载:“周文王子叔绣封于滕,子孙以国为氏。”又据《吴门滕氏世略抄》载:“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徙,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还有甘肃省金昌市朱王堡镇下汤村六社,滕先超等人,甘肃省永昌县朱王堡镇流泉村五社滕先文等人。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南阳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一、滕t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苗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一不:
1、《姓氏考略》据《史记·索隐》注云:“黄帝子十二姓之一。”
2、郑樵注云: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按:《姓氏考略》据《史记索隐》注云:“后周封文王子错叔绣于滕。”误),武王封之于滕。《释例》云:春秋后七世为齐所灭。又有腾氏,即滕也。因避难改为腾。滕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望出开封。汉代有滕延,桓帝时济北相;晋代有滕修;唐代有滕昌佑,吴人;明代有滕楫,长沙知府。
二、滕téng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叔绣之后有滕氏,又有滕氏。”叔绣,周文王第十四子,封于滕。故“滕”,当滕氏之别族。系出姬姓。
三、滕
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尤以广西、黑龙江、辽宁、湖南等省区多此姓,4省区滕姓约占全国汉族滕姓人口70%。
滕姓起源:
1、黄帝子25得姓者14,其一为滕氏,见《史记·索隐》。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14子错叔绣,武王封之于滕(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40里),为滕侯,后因氏。
3、土家、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滕姓名人:
滕延,东汉北海人,桓帝时济北相。
郡望:开封,南阳。
变化:因避难有改姓腾氏者。
滕姓古代名人
滕抚汉朝,字叔辅,北海剧人,汉朝顺帝的大将。初仕州郡,稍迁为涿令,有文武才用。太守以其能,委任郡职,兼领六县。风政修明,流爱于人,在事七年,道不拾遗。滕抚性方直,不交权势,宦官怀忿。及论功当封,太尉胡广时录尚书事,承旨奏黜抚,天下怨之。卒于家。
滕胄汉朝,汉顺帝时著名文人,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之父。博学善属文,孙权待以宾礼,每有军政书疏,常托滕胄修饰润色。曾任京兆尹,但不幸早卒。
滕耽汉朝,汉顺帝时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之伯父。仕吴为右马司,为人宽厚,亦短命。
滕胤三国,字承嗣,三国·吴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昌乐县)人。滕胤少时有节操,刚成年就娶公主为妻。孙权称王之后,滕胤被封都亭侯。后来历任丹杨太守、吴郡太守和会稽太守。孙亮继位之后,滕胤出任太常、卫将军。
滕延东汉,字伯行,东汉时北海人,后来曾任京兆尹,有政绩,世人称之为长者。官至济北相,因处死数十人,把尸体堆放在交通要道。侯览、段大怒,将此事报告桓帝,滕延被处以滥杀无辜之罪,送到廷尉审理,免去官职。
滕修晋朝,名将。字显先,南阳人。初仕吴为将帅,历官广州刺史。武帝时任安南将军,广州牧。封武当侯。在南积年,为边民所附。
滕文公战国,战国时滕国的贤君,名宏,当时世称元公,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据《孟子注疏》记载,汉代赵岐考证古纪《世本》注:滕国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学者赵岐考证文公名宏,文公的父亲名麋,有关滕文公的言论事迹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汉书·艺文》载《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传世。另有世传《孟子外传》四篇,因古本失传,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传世本。清版《滕县志》载有《滕文公庙碑》,是依据历代文献考证写成刻之于碑的。滕文公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认真寻求强国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国时,得知孟子在宋国,回国时途经宋国,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
滕昙恭梁代孝子。传说五岁时,他的母亲患了热病,想吃西瓜,滕昙恭所住的地方不产西瓜,急得他大哭不止,忽然不知从何方来了一个和尚,送给他一个西瓜,他拿回家去给母亲吃了,一时传为美谈。
滕昌佑五代,画家。他生长在江南鱼米乡的吴郡,所以性情温和,善于画花鸟蝴蝶知了小虫等,又爱画鹅鸭,其中尤以鹅为著名。继承唐代尚华丽之风,画鹅都配以牡丹或芙蓉等花卉。
滕宗谅北宋,字子京,诗人,即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那个“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与梅尧臣(字圣俞)在池州(现安徽省贵池市)西南牌楼镇大王洞赋诗唱和而名传千古。
滕茂实北宋,字秀颖,东门外滕(陈)宅街人,政和八年登进士第。靖康元年,茂实以工部员外郎假工部侍郎身份与副佥书路允迪奉命出使金国,和议割据三镇太原。金之西路军到太原城下,遭宋军抵抗,金主迁怒,将茂实二人及随从囚于云中郡,令茂实换上金国服装,投降称臣,茂实坚拒不受。他具冠帻(整好衣冠)拜伏号泣,请求随行,却不为金人所许,最终忧愤成疾而卒;其弟滕祺及族人滕承,也同时被金人所掳,却是坚贞不屈。此时,金之东路军一路南下攻克开封,掳掠徽宗、钦宗父子,北宋宣告灭亡,历史称为“靖康之耻”。
滕中正宋初,青州北海人,大臣。初仕后周,归宋后官终判留司御史台。性峻刻,连鞫大狱,任御史中丞时,振举纲宪,人谓称职。
滕元发宋朝,婺州东阳人,官吏。仁宗进士,仕途有起伏,任真定、太原知府时,治边有方,人称名帅。工于书,尺牍流便,尤擅毫翰。有《孙威敏征南录》。
滕牧三国,吴国人;官至「卫将军」:其女嫁与吴王孙皓而贵為皇后
滕皇后三国,滕牧之女,嫁与吴国末代王帝孙皓
滕含东晋,滕修之孙,东晋大臣;功封「夏阳县开国侯」;歷任「平南将军」、「广州刺史」
滕子豚滕修之孙,滕含之弟,為「交州刺史」
滕恬之滕修之曾孙,歷任「晋陵太守」、「黎阳太守」等,官至「龙驤将军」
滕峻為「桓温都护」
滕演晋朝,「秘书监」
滕令琮唐代,开元初「国子」「司业公」
滕姓近代名人
滕久寿(1899-1932128),贵州省都江县(今三都水族自治县)人。在家乡读书时,为人正义,刚直不阿。当地土豪劣绅对他都很敬畏。民主革命时期,考入贵州陆军讲武学堂炮兵科,对学习精益求精。1919年毕业后,历任黔军排、连、营、团长等职务。在军事上很有才干,也极有抱负,对当时贵州军阀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等现象非常不满。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建立了国民革命军,非常高兴,感到报国有门。大革命时期,1926年离开贵州到广州,投奔国民革命军,先后任中央军校潮州分校教官、潮州警备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革命军第17军2师及第10军29师参谋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调任第19路军吴淞要塞司令部参谋长。1932年1月28日夜,日本侵略军向上海闸北阵地发起了全线攻击,狂称“4小时占领上海”、“3个月占领支那”。但驻守上海的国民革命军第19路军官兵和上海人民同仇敌忾,奋勇抵抗。登上炮台,率领全体炮兵用炮火配合友军作战,屡次击败日军的凶猛进攻。开战后的第7天上午10时左右,敌舰13艘、飞机24架,向要塞炮台轮番轰击,炮战之激烈为开战以来所未有,吴淞全镇烟尘弥漫,几乎成火海,炮台内到处是弹坑。此时他巍然坚守阵地,指挥炮兵奋力还击。突然敌弹片击中左膀,鲜血染红了衣服。随身警卫请他暂时退避一下,却坚决地说:“我辈军人,负有保国卫民之责,速还炮杀敌……”话未说完,又被敌弹片击中胸膛,倒在血泊中壮烈殉国,牺牲时33岁。
滕国荣(1900-19377),江西省横峰县人。1925年7月参加进步团体岑阳学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6年与黄道等建立中共横峰县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12月参加弋横农民武装暴动。1928年6月出席了横峰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横峰县委委员。同月率农民军配合邵式平指挥的工农革命军取得金鸡山大捷。1930年参加攻打铅山河口镇的战斗。同年8月任赣东北特区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32年12月当选为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团成员。1933年初任中共闽浙赣省委党校校长。同年12月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1935年2月当选为中共闽浙赣省委委员。6月组织成立中共江南特委,开辟以高山地区为中心的贵秋东游击根据地。7月任中共赣东北特委副书记。同年秋任中共皖赣特委书记。1936年4月当选为中共皖浙赣省委委员,兼任省委宣传部部长。1937年7月在皖浙边界被敌包围,在突围时拉响绑在身上的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牺牲时37岁。
滕德甫(1900-19303),广西省恩隆(今田东)县人。出生于一个较为富裕的小官吏家庭。少年时,在林逢乡明德小学读书。1923年考入百色省立第五中学,受到革命思想影响。192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5年末,从百色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回家当小学教员,积极联络滕国栋等进步青年进行革命活动。1926年秋,当选为中共林逢乡党支部书记,领导成立恩隆县农民协会,并任执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参加领导恩隆县农民暴动。1929年任中共恩隆县委书记、恩隆县工农民主政府主席。1930年3月,在林逢乡利村与敌作战中,为掩护群众撤离,壮烈牺牲,时年30岁。
滕国栋(1902-1936713),壮族,广西省恩隆(今田东)县林逢乡人。1923年考入百色省立第五中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1925年从百色省立第五中学读书期间,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积极参加了百色学生联合会领导的爱国运动,后因家境贫穷辍学回家,投身于右江农民运动。1926年积极参加宣传和组织农协会活动,成为林逢农民运动的重要骨干,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武装。8月任恩隆县农民自卫军大队大队长,领导农军开展打土豪劣绅,反对贪官污吏的斗争。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田东北部山区从事革命活动,任“广西临时军政委员会”委员。7月任右江农民自卫军第二路副总指挥,率领农军主力坚持七里山区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2月与黄绍谦、黄永达等指挥向都、思林、恩隆三县农军500多人枪摧毁向都县江城乡黄规宝的团务分局武装。随后农军遭到敌人残酷“围剿”,率领所部撤回恩隆七里山区与敌周旋,继续坚持斗争。1928年春,指挥农军近1000人在那驮等地打破黄明远营的“围剿”。1929年9月与滕德甫、刘伟谋等在县城召开了恩隆县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被选为县农会执委兼农军大队长。10月率领农民参加恩隆起义,调集恩隆农军主力配合广西警备第四大队,一举围歼反动的广西警备第三大队驻恩隆的武装,获枪300多支。12月参加百色起义,当选为中共右江特委委员,并任恩隆县赤卫军大队长。1930年11月,红7军主力北上江西后,留在右江根据地坚持斗争,任中国工农红军红7军21师62团团长,率领62团和恩隆、思林、果德、向都赤卫军英勇作战,坚持右江两岸地区的游击战争,表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1932年4月任中共右江下游委员会常委、右江下游革命委员会主席等职。开展反蒋抗日斗争,决定将红军游击队番号改为右江下游赤色游击队第一、二联队,加强整顿,恢复了农村游击区。1936年7月13日,与陆浩仁等到果德县果化乡六孔村检查布置工作时,不幸被叛徒杀害,牺牲时34岁。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南阳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一、滕t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苗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一不:
1、《姓氏考略》据《史记·索隐》注云:“黄帝子十二姓之一。”
2、郑樵注云: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按:《姓氏考略》据《史记索隐》注云:“后周封文王子错叔绣于滕。”误),武王封之于滕。《释例》云:春秋后七世为齐所灭。又有腾氏,即滕也。因避难改为腾。滕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望出开封。汉代有滕延,桓帝时济北相;晋代有滕修;唐代有滕昌佑,吴人;明代有滕楫,长沙知府。
二、滕téng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叔绣之后有滕氏,又有滕氏。”叔绣,周文王第十四子,封于滕。故“滕”,当滕氏之别族。系出姬姓。
三、滕
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尤以广西、黑龙江、辽宁、湖南等省区多此姓,4省区滕姓约占全国汉族滕姓人口70%。
滕姓起源:
1、黄帝子25得姓者14,其一为滕氏,见《史记·索隐》。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14子错叔绣,武王封之于滕(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40里),为滕侯,后因氏。
3、土家、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滕姓名人:
滕延,东汉北海人,桓帝时济北相。
郡望:开封,南阳。
变化:因避难有改姓腾氏者。
一、滕t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苗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一不:
1、《姓氏考略》据《史记·索隐》注云:“黄帝子十二姓之一。”
2、郑樵注云: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按:《姓氏考略》据《史记索隐》注云:“后周封文王子错叔绣于滕。”误),武王封之于滕。《释例》云:春秋后七世为齐所灭。又有腾氏,即滕也。因避难改为腾。滕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望出开封。汉代有滕延,桓帝时济北相;晋代有滕修;唐代有滕昌佑,吴人;明代有滕楫,长沙知府。
二、滕téng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叔绣之后有滕氏,又有滕氏。”叔绣,周文王第十四子,封于滕。故“滕”,当滕氏之别族。系出姬姓。
三、滕
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尤以广西、黑龙江、辽宁、湖南等省区多此姓,4省区滕姓约占全国汉族滕姓人口70%。
滕姓起源:
1、黄帝子25得姓者14,其一为滕氏,见《史记·索隐》。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14子错叔绣,武王封之于滕(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40里),为滕侯,后因氏。
3、土家、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滕姓名人:
滕延,东汉北海人,桓帝时济北相。
郡望:开封,南阳。
变化:因避难有改姓腾氏者。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两国。秦朝时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置南阳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后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戊戌,公元前263年)进攻韩国克取了南阳,使韩国本土与上党郡被分隔。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个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被废黜,隋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又被废黜,唐天宝初年(壬午,公元742年)曾改邓州南阳郡为良穰县(今河南邓县)治所。元、明、清诸朝,南阳府治皆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汉改为国,移治甘陵(今山东临清),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元朝以后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市及枣强县、南宫县各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县、夏津县、武城县及高唐县、平原县各一部分地。
南阳堂:以望立堂。
清河堂:以望立堂。
一、滕téng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山东之平邑、平度、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广西之田林,云南之邱北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苗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其源一不:
1、《姓氏考略》据《史记·索隐》注云:“黄帝子十二姓之一。”
2、郑樵注云: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按:《姓氏考略》据《史记索隐》注云:“后周封文王子错叔绣于滕。”误),武王封之于滕。《释例》云:春秋后七世为齐所灭。又有腾氏,即滕也。因避难改为腾。滕国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十五里。此以国为氏,系出姬姓。望出开封。汉代有滕延,桓帝时济北相;晋代有滕修;唐代有滕昌佑,吴人;明代有滕楫,长沙知府。
二、滕téng
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注云:“叔绣之后有滕氏,又有滕氏。”叔绣,周文王第十四子,封于滕。故“滕”,当滕氏之别族。系出姬姓。
三、滕
滕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4%。尤以广西、黑龙江、辽宁、湖南等省区多此姓,4省区滕姓约占全国汉族滕姓人口70%。
滕姓起源:
1、黄帝子25得姓者14,其一为滕氏,见《史记·索隐》。
2、系自姬姓。周文王第14子错叔绣,武王封之于滕(故城在今山东滕县西南40里),为滕侯,后因氏。
3、土家、苗、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滕姓名人:
滕延,东汉北海人,桓帝时济北相。
郡望:开封,南阳。
变化:因避难有改姓腾氏者。
其他姓氏
[ 滕 ]的同部首字 - [ 水 ]部